饮冰室

朝花夕拾

我才知道原来《朝花夕拾》中有五篇是鲁迅在厦门的时期写的。其中就有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、《父亲的病》这些名篇。鲁迅是在1926年的秋天来到厦大教书。从他的记述上来看,他并不是很喜欢厦门,那时的厦门近乎于一个荒岛,尤其是伙食上总是吃不惯。可能闽南菜对喜欢多加辣子吃油豆腐的鲁迅来说还是太寡淡了。他形容在厦门的时光是“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,对着大海,翻着古书,四近无生人气,心里空空洞洞”,一种寂寥蔓延开来。不过在这种寂寥中他的创作很顺畅,一个月就写完了《朝花夕拾》中的四篇。1926年,算起来差不多是一百年前。有时惊叹于某些人事物经历漫长岁月打磨的质感。一百年过去,仍然能触动人心。

年少时大多喜欢鲁迅的杂文,以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,好不痛快。年纪渐长,慢慢就更偏爱鲁迅的散文了。也对他骨子里散发的悲凉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到了现在,偶尔翻开他的小说集,不再会纠结其中的批判立意或是中心思想,只是单纯欣赏一个虚构的故事,这时反而更多地能读到鲁迅对生活的描写。今天我要说,鲁迅的短篇小说实在是很好,再读一遍仍然是好。三千字以内的短篇,我甚至怀疑没人能超越鲁迅。但是这世界上研究鲁迅的人实在太多,多到无法再谈论鲁迅。于是偶尔翻开他的选集,只当是一次老友重逢。想来这也是一种“朝花夕拾”吧。

——2024年6月4日,于小岛上